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
课程方案
一、研学课程背最及设计思路
(一)课程背景
本课程的开发基于平阴玫城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基于学校课程研发,基于乡土资源共建。
1.基于平阴玫城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
“从2017年开始,平阴县提出了城乡绿化--体化的概念,凸显了“生态立县”的战略定位,举全县之力,以全域生态环境的提升绘出平阴“山水园林城,省会后花园”这张色彩斑斓的油画,助力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
国家园林城市是国内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争创这块金字招牌,是全县人民的殷殷期盼。我县将坚定不移地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生态立县”的重要举措,凝心聚力创城攻坚。
所以,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下,我校也感受到作为百年老校的重任。要引领学生从了解家乡生态环境入手,感受党和国家的宏伟战略,立志为家乡做出应有的贡献。
2.基于以上考量,学校打造了“以‘石’为媒,品味玫城”研学游课程:以石文化内涵为底色,深入挖掘新时代石文化精神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玫城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学年为时间轴,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为学生定制式、体验式地筑牢“德育墙”,积极探索立德树人之道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基于乡土资源共建:
玛钢石博园,位于玛钢公园入口外面西侧,南邻翠屏街,东起玛钢文化苑,西至山东黄河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主大门,东西长800米,南北阔80米,总面积6.4万平方米,是以赏石、画石、摄石、写石、敬石、供石为主的大型人造自然景观公园。2015年11月开工,2016年11月建成。石头与民俗,石头与人文,石头与生活,石头与自然,文化荟萃,浓缩石园,赏石读文,振憾心灵。漫步石园,碑前观看,石后品读,共飨孝道文化、生肖文化、浮雕文化、家训文化、人生文化、奇石文化、龙龟文化、石林文化。多元文化,经典荟萃,雅俗共赏,相得益彰。玛钢石博园研学资源极为丰富, 我校积极对基地资源进行开发,为平阴生态研学助力。
(二)研学游课程设计思路
“学石之文化” ——“触摸历史” “聆听故事”“吟诵诗词”“欣赏石雕”—— “讲家乡故事”“绘玫城盛景”
金石不言自有声,石刻艺术初体验“石刻印章”
二、研学游课程线路
行前 “学石之文化”
行中 “触摸历史”—— “聆听故事”
——“吟诵诗词”——“欣赏石雕”
行后 “讲家乡故事”——“绘玫城盛景”
三、研学游课程对象:二年级全体学生
四、研学游课程主题:
以“石”为媒 共享玫城
---走进石博园,感受石文化
五、研学游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赏12生肖石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的来历。赏二十四孝故事石刻,讲一讲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感受孝爱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
2.在学习、考察等活动中,了解玛钢石博园的石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赏石读文,积累与“石”有关的名言警句。品读石碑,了解石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如孝道文化、生肖文化、家训文化等。
2.在研学活动中主动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激发探索自然环境,培养用科学方法、多学科角度认识大自然的兴趣,提升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程中领会石头的精妙与神奇,提高审美能力。
2.在拓印等操作体验中,培养劳动技能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责任担当,增加对集体活动和社会公共道德体验。
六、研学游课时安排
走进石博园,感受石文化,6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课件介绍,了解玛钢石博园的景观。(课件)
第二、三课时:
1.自己实地参观赏12生肖石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的来历。
2.赏二十四孝故事石刻,讲一讲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感受孝爱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
3.研学活动中主动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研学活动中主动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四、五课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欣赏完后进行艺术创作,可写、可画、可编、可演。
第六课时:课题汇报
让学生探寻石文化,体验劳动实践,了解石林文化及玫乡精神。
七、研学游准备
1.对活动地点提前进行考察。
2.各班开好专题班会,告知学生有关安全、游览等问题,并将学生分成十人一组,指定组长,负责安全、纪律,并将分组名单上交学校。
3.发放致家长一封信。
4.做好主题条幅:赏奇石美景 悟中华文化 享研学之乐
5.摄影、摄像齐备。
八、研学游课程内容及实施
石者,天地之骨,支撑乾坤,驮万物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在人足下,任人取舍,大者作盘石为础,小者碾粉末如泥。为人类世代造福。忘自我朝夕相赠,其德其性,至善至美,感天动地。
(一)赏石,感历史之厚重
石头在中国文化里有着多种意味。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爱石、玩古、品石的传统。白居易爱太湖石,“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米芾恋石成病,“癖在泉石终难医”。苏东坡说“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道出了中国人对艺术生活的追求。
1.赏奇石,学知识。
(1)石林中最大的一块巨石重350吨,利用学过的重量单位想象一下它的重量。
(2)赏12生肖石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的来历。
(3)赏二十四孝故事石刻,讲一讲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感受孝爱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
2.赏奇石,立情怀。
玛钢石博园是由玛钢公司原董事长孔祥存先生出资建设的一处景观,它是一个以赏石文化为主旨,融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主题公园。讲授孔祥存先生的事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二)研石,探自然之神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石博园中奇石:名字来源、产地、特点(瘦、皱、漏、透)、岩石类型。
2.观察石头的方法:大小、颜色、触感等,了解形成的地质年代和形成原因。
3.省石巡礼:观察记录各省份的特色石种的特点,如内蒙戈壁石、海南黄蜡石、浙江松化石等。
4.石头音乐:了解古代罄古乐器的型制、规模、大小、厚薄。
(三)咏石,诵文化之丰韵
石头,它能使人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迄今赏石之风尤盛,这是世道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
1.诵读石林诗句。
2.搜集和“石头”有关的诗句。
(四)写石,追艺术之风雅
石头更是历代艺术家喜爱的创作题材,诗人咏石,画家绘石,造园师垒石。朱良志在《顽石的风流》指出:“中国人欣赏怪石,不是猎奇,而是欣赏一种脱略常规,超越秩序、颠覆凡常理念性的观念。欣赏完后进行艺术创作,可写、可画、可编、可演。
(五)搜石,享生活之唯美
1.石头与民俗。古代人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都寄予赋有灵性的石头上,希望通过石头保佑他们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比如民间的石磨寓意好事多磨、马槽寓意马到成功、石碾寓意年年有余、水缸寓意招财进宝等。搜集相关资料,寻找相关物品,了解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2.石头与生活。石头象征着坚定、坚固、顽强以及各种我们所向往的品质。石头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找一找生活中石头的使用之处。
九、研学游课程评价反馈
研学旅行的学习重在实践、重在体验。旅行过程中的一切都会成为学生体验、观察和思考的资源,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例如,出行的个人行装准备,在集体活动中的角色和与人相处的方式,对于大自然环境或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和适应,出行中的自护,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等。这些都不是能通过记忆、背诵、答题学习到的,而是要通过体验和“身体力行”才能学会和完成。 因此,研学旅行的评价应以表现性评价为基本方式。特别关注过程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因为他们在集体或小组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角色各异,难以用同一指标衡量,因此评价中尤其要以“白描”的方式展现每个人的特殊性和发展程度,比如观察事物的方式、记录的内容、提出的问题,集体协作的参与程度,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等等,不能仅依据作品评价学生的表现。
表现性评价的主体首先应是学生,采用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这不仅是出于尊重和信任,更主要的是更符合真实评价。因为是活动、体验式学习,所以学生很多感悟和体会有的会立即以某种形式反映出来,但有的(特别是对学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短期不一定有明显效果,而是长期效应,但都会对学生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学旅行活动评价中,倡导多样性的成果形式和评价方式,开放的评价指标和内容。让表现性评价成为学生自励、自省、自信的助推器,成为教师更全面地认识、理解和与学生沟通的契机。
附:学生研学活动自我评价表
(本评价表由微信小程序“问卷星”生成后学生如实填写。)
亲爱的同学们,在本次研学活动中是不是收获满满呢?你认为自己表现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给自己打个分吧!(每个评价分为五个等级,五星为最优秀等级。)
*1. 姓名、班级
*2. 行前收拾好行李并打包




*3. 遵守研学活动行程规定与安排
*4. 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5. 在公共场合懂文明、讲礼貌
*6. 在这次行程中,我是否做到了主动帮助同学
*7. 在此次研学之行中,我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提到提升,对自己的满意度打几颗星
*8. 健康饮食,不浪费粮食,不乱买零食、饮料
*9. 冷静处理研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10. 保护好人身与财产安全
*11. 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参观游览时,不随意触碰展品
*12. 爱护环境,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不乱丢垃圾
*13. 在活动中不断总结,反思不足
*14. 认真完成研学任务
*15. 你对自己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满意吗?总结一下你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