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
课程方案
一、研学游课程背景及设计思路
(一)课程背景
文庙,是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时代所占地位的物化象征。但它每一建筑,甚至一石、一柱、一花纹、一雕饰,又无不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使文庙不仅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内涵,而且在中国建筑史上、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实例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景观。
平阴县学文庙始建于北宋元符年间,作为济南现存唯一的县学文庙。布局严谨工整,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建筑精美。它通过平面布置、体量变化、形制变换、外部中介空间序列组织等传统手法,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建筑群。并承载了我国2500年的儒学文化,沉淀着无比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了感受建筑神韵、体验拓片制作、游神兽星球、儒家文化知多少、国学经典咏流传、博物典藏识智慧、拜谢师恩、朱砂启智、击鼓明志这九大主题活动。通过集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研学游,让学生深深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和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研学游课程线路
三、研学游课程对象
三年级及以上学生
四、研学游课程主题
叩开文庙大门 沐浴儒学之风
五、研学游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调查、寻访、实地探究,引导学生实景感受文庙,从而对文庙的起源、社会意义、形制布局、人文历史有全方位的认识;
2.通过安全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外出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研学前:(1)召开主题班会,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观看《平阴县学文庙宣传片》,使学生对文庙内建筑和文化有初步的了解,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查阅有关平阴县志资料,通过学习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学生自主搜索的资料,做好知识准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行编组、确定分工、有序组织,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和协作能力。
2.研学中:(1)通过实地察看县学文庙,听导游和学校教师讲述等形式了解文庙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辨别和验证的能力。
(2)通过探秘儒家文化的研学,参观博物馆、古建筑、文学欣赏、碑刻欣赏、拜师礼、朱砂启智、学子互拜、六艺体验、国学诵读等专题,在活动中渗透儒学思想,让学生感悟文化之美。
(3)通过现场拓片制作,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拓片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和听讲文庙内的碑刻内容,了解碑刻文化。
3.研学后:通过举行研学旅行成果展示,如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研学美照展览、主题班会分享、书法、绘画、拓印等多项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古建筑研学课程,让学生深度挖掘建筑背后的儒学内涵,对文庙的认知更加全面,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文庙、热爱家乡的感情;
2.通过风物研学课程,让学生全面感受文庙碑刻之美,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
3.通过人文研学课程,让学生了解文庙博物文化,培养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国情怀;
4.通过仪式研学课程,让学生在仪式活动的体验中沐浴儒风,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激发学生自豪感和担当意识,培养学生心怀感恩、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通过此次研学旅行,让学生了解平阴文物、历史,欣赏景区风光,激发学生对古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六、研学游课时安排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9月15日——10月15日,为行前准备阶段,4课时;第二阶段10月20日一天,为行中研学阶段,12课时;第三阶段10月21——11月15日,为行后展学阶段,4课时。整个课程共20课时。
七、研学游准备
研学旅行前,对学生要进行安全旅行、文明旅行、学习旅行三个方面的教育。学生出发前利用班会课、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一)安全旅行
一是人身安全。学校采取招标的形式对各旅行社的资质和出行方案进行审核。要求学生在旅行过程中上下车要有序,不得推搡拥挤,车辆行驶中不得随便走动。在旅游区要注意道路,做到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在景区内不乱吃小吃,防止病从口入。
二是财产安全。在景区时注意脱下的衣服、放下的包等物品,装钱的包要背在前面。
(二)文明旅行
外出浏览要注意行为举止文明,参观景区时要自觉保护景区设施,不得大声喧哗,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解。
(三)学习旅行
出行前对目的地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在旅行过程中更为深入的体会、感悟旅行的意义,带着问题去旅行,在旅行中思考、寻找,能够让学生在此次旅行中有更大的收获。
八、研学游课程内容及实施
(一)建筑研学课程
活动一:感受建筑神韵 识大雅之堂(预设时间15分钟)
研学形式:搜集资料、实地参观、交流探讨
辅导教师:研学辅导员、文庙内导游、实验小学小讲解员
研学地点:平阴县学文庙
研学目标:
通过讲解文庙的起源及历史内容,实地观察,让学生对文庙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对儒学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研学过程:
1.到照壁前排队集合 ,听辅导员讲解(5分钟)
听讲内容 :
a. 文庙简介 b.中国古代祭祀传统 c.儒家文化简介 d.文庙的起源
与其他古代建筑的庭院组群一样,中国孔庙普遍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其中多数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按纵轴线上的庭院划分,国内孔庙可以归纳为九进院落、三进院落等几种主要形式。
自唐以来,各地孔庙均以曲阜孔庙组群为基本模式,所有建筑格局都不能超过其建筑式样,其礼制必须低于曲阜孔庙。
三进院落,是地方孔庙比较普遍的礼制。一般由万仞宫墙至大成门为第一进,大成门至大成殿为第二进,大成殿至崇圣祠为第三进。在选址和布局上,地方孔庙多能遵守朝廷坐北朝南图式,“万仞宫墙”就是孔庙建筑之南始端。
2.学生分小队认真观察(2分钟)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观察文庙建筑特色。
了解整个文庙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礼制建筑式样,中轴对称布局,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用材硕大,雕刻精美,规模宏大,气势宏伟。
3.学生讨论(3分钟)
资料袋: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儒学重地,文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中枢,更是传播儒学精义、继承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文庙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同时,文庙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里唯一官办的学校,是庙、学合一的教育场所,所以文庙又称为学宫。
文庙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73岁。次年,即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改作庙堂,当时庙内藏有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瑟车书等物,并岁时祀奉,这就是中国文庙的开端。
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统治者都把祭祀孔子列为国家祀典,文庙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唐代时(距今1300多年)文庙就遍布中国的州县。到宋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只要是国家设立的县以上行政区域均设有孔庙。据统计,至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活动二:体验拓片制作 学当小专家(约30分)
研学形式:现场听讲、动手制作、互动展示
辅导教师:班主任、文物专家
研学地点:大成门前空地
研学目的:
1.通过给学生讲解拓片知识、制作过程、并亲自动手制作拓片,让学生知道“拓片”工艺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并能够了解一些书法、医学、人文、历史等知识。
2.通过学生讨论拓片的特点,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厚重,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的兴趣。
研学过程:
1.老师组织排队,听文物专家讲解拓片作用 (2分钟)
3.听老师讲解拓片制作过程(2分钟)
4.动手体验拓片制作(20分钟)
5.后期收集或自己动手制作拓片、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成果展示比赛”
6、活动结束后,班主任组织学生讨论:(5分钟)
(1)拓片的意义
(2)拓片制作过程
(3)讨论:古代人是如何记录信息
附:拓片:
广义: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 狭义:指碑拓
中国传统拓印程序:
1. 先将石头或青铜表面图文部分刷洗干净
2.浇上清水
3.将宣纸润湿,然后自上而下将宣纸轻敷于拓文表面,再将湿宣纸上贴一层干宣纸
4.将四角四边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纸,然后除去干宣纸
5.稍干后用扑子蘸取墨汁,轻轻扑打湿纸
6.风干后取干宣纸
活动三:深度探究融合 游神兽星球(约20分)
研学形式:现场听讲、动手制作、互动展示
辅导老师:班主任、文物专家
研学地点:大成殿门前
研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古代雕塑的寓意。
2.通过动手绘画,让学生感受神兽栩栩如生的形象。
3.通过研究深入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研学过程:
1. 神兽出没:(学生搜集有关神兽的资料)
那些神秘、威严却不失可爱的神兽们,他们往往出现在文庙的门前、石碑、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还可能出现在影壁、柱础、板墙、屋脊。他们常常以石雕、砖雕、木雕、铜雕的方式存在。他们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都有特定的寓意。
它不仅承载了平阴数百年的历史文化,更是凝聚了古代匠人的闪光智慧。匠师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屋脊的脊端加上适当的雕饰。廊前安放着精巧的脊兽,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2. 你从哪里来?(趣味解说+扫盲冷知识):
两千年来,神兽们守护着岱庙,发生了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神兽们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他们在文庙里担负着怎样的使命?他们的作用和寓意是什么?
背后有哪些历史典故?
从“神兽”出发,衍生古建、历史、艺术的思考。
3. 和神兽“捉迷藏”:
“排排站”的脊兽,藏在石雕和建筑里神态各异的小身影....老师为孩子精心准备了研学卡片,学生慧眼识兽,找出神通广大,各司其职的神兽!
4. 我为神兽换新衣:
在树荫下,老师指导学生绘制一幅神兽彩铅作品,最美的瞬间留在笔纸之间。
资料袋:
“五脊六兽”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如宫殿、衙署、庙宇等大型屋宇的外部装饰件。这些端坐在檐角的神兽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而且它覆盖在殿顶与檐角两坡瓦垄的交汇处,具有防漏雨的功能。
一、屋顶:中国古建筑最突出的外部形象,也是各类神兽装饰最显眼的位置。
1、屋脊
宫殿屋脊神兽的数量,最高等级是为十神兽,外加跨风仙人和垂脊下端的垂兽神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清代等级中,仙人之后垂脊之前神兽为单数,按一、三、五、七、九设置。建筑等级越高神兽数目越多,如乾清宫为9,交泰殿、坤宁宫为7。太和殿因为地位最崇高,所以在九神兽后又加行什,成为十神兽。
2、吻
也叫正吻、大吻,明清时期建筑屋脊正脊两端装饰构建,最早出现于汉代。题材上汉代多用凤凰、朱雀、孔雀。南北朝后出现鸱尾,由朱雀发展而来。 中唐到晚唐,鸱尾发展为鸱吻,一种带短尾兽头,口大张,正在吞屋脊。尾部上翘而卷起,称鸱吻。在某些民居上出现鳌鱼,也叫鸱鱼。以上三种神兽都有祈求建筑避火,远离火灾的寄托。
二、台基——螭首
螭是传说中有角的龙,螭首就是龙头,常装饰在建筑台基角部除装饰作用外还有台基排水作用。
三、瓦当
从秦汉开始圆瓦当取代半瓦当成为主要瓦当,神兽题材上有四神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龙凤当等。到明清时期,瓦当以龙凤花草最为常见,皇家建筑一般使用龙纹。
(二)人文研学课程
活动一:儒家文化知多少(游文庙 拜孔子)
一、研学形式:倾听讲解、现场观察、师生互动
二、辅导老师:班主任、文庙内导游、实验小学小讲解员
三、研学地点:文庙
四、研学目标:
1.通过讲解文庙内建筑的历史内容,观察实物,让学生对文庙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对儒家文化以及孔子有进一步的了解。
2.通过对儒学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习儒家思想,了解儒家文化,将学生带入现实学习情境中,达到“游”与“学”的高度统一。进而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五、研学过程:
1.听辅导员讲解
听讲内容 :
a. 孔子简介
b. 孔子和文庙的关系:
2.学生分小队进入文庙进行细致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
3.按照我们设定的游览顺序,文庙→大成殿→明伦堂→东西廊庑等,寻找每一处建筑背后的儒家文化典故。
4.各分队进行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5.完成研学任务单。
①( )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的庙宇,其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 )”。各地文庙祀奉的先贤先儒大都是( )学派的著名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的代表人物。
②文庙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里唯一官办的学校,是庙、学合一的教育场所,所以文庙又称为( )。
③文庙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的( )时期。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 )岁。
附:典故如下:
“万仞宫墙”:照壁,也叫“万仞宫墙”,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万仞官墙”一词源于《论语·子张》。大家都知道,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七十二贤人。在孔子晚年的时候,他的许多弟子在社会上已经非常有名气,子贡就是其中一位。子贡能言善辩、办事通达,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到了后来,人们认为“夫子之墙数仞”,仍不能体现出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遂把它扩大数千倍,成了“万仞”。这就是“万仞宫墙”的来历。其实,无论是“数仞”,还是“万仞”,都是人们对孔子的赞扬和尊敬,体现了孔子思想、学问的博大精深。
魁星点斗:魁星楼,又名魁星阁,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的总称,又称奎宿。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是一个满腹经纶、才华出众的人,因相貌丑陋而屡试不中,走投无路之下,魁星欲投水自尽,忽然从水中出现一只“鳌”将他托起,并升上天空成为主案文章兴衰的神。现实中魁星被描绘为一个赤发蓝面的鬼的形象,他总是单腿站在一只巨鳌的头上,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这就是“魁星点斗”的由来。
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金声玉振象征着孔子的思想集先圣先贤的大成,如同钟磬之集金声玉振之声,集众音而大成。并通过祭孔的礼乐而传遍各地。
活动二:国学经典咏流传(诵经典 润心灵)
一、研学形式:倾听讲解、实地观察、师生互动、诵读诗文
二、辅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庙内导游、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
三、研学地点:文庙
四、研学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了解文庙,明白儒家文化的精髓。
2.通过诵读经典感受历代读书人对圣人和先辈的尊崇,并从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研学过程:
1.学生们身着汉服,师生家长齐诵国学经典《论语》。
2.《三字经》接龙。
3.六艺体验游戏——学国学,知礼仪,修身心。以“国学好好玩”为主题,采用沉浸式体验,联合礼、乐、书、画、数五大亮点。
国学之礼——开笔礼
国学之乐——识青铜、赏编钟
国学之数——巧解鲁班锁
国学之画——轻启罗扇,以扇作画
国学之书——活字印刷,题词赋诗
活动三:博物典藏识智慧(赏文物 寻古韵)
一、研学形式:学生讲解、实地观察、互动交流、归纳总结
二、辅导老师:班主任、庙内导游、实验小学小讲解员
三、研学地点:文庙内
四、研学目标:
通过欣赏馆内珍藏的文物,了解文化的渊源,领略形态各异的文物特点,让学生见识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五、研学过程:
1.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欣赏馆内的文物,感受先人的智慧。
2.同学们拿着任务书,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藏在馆里的艺术品,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宝贝,完成任务找老师盖章。
3.寻宝结束后由老师从浅到深地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知识。
附:文物图片





(三)仪式研学课程
活动一:拜谢师恩
研学形式:实地观察、摄影记录,师生互动
辅导老师:班主任、文庙内导游、实验小学小讲解员
研学地点:文庙
研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外出安全知识,学习自我保护方法。
2.走进文庙,观看拜师礼过程,并亲自参与。
3.俯首作揖谢师恩,行拜师礼,感谢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恩情,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古代高雅的文明礼仪,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礼乐之风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
研学过程:
1. 出示四个古文字,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字。一番猜测后,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是“尊师重教”四个字。
2.全体师生拜先师孔子,向先师孔子行鞠躬礼。
3.请六位优秀教师代表出列,六位献礼的学生每人手捧一盘礼品,有肉干、芹菜等,分别代表谢师恩、业精于勤、苦心教学等深远寓意。学生恭恭敬敬将六礼献给敬爱的老师们,老师鞠躬回礼。
4. 接下来全体学生躬身向老师行拜师礼。在台上的同学们规范端正的拜师礼示范下,全体学生作揖弯腰,郑重向老师们行拜师礼。一拜老师:启蒙老师、教我读书、诲人不倦。行礼——起 再拜老师:教我做人、育我成长、如父似母。行礼——起 (请同学向左向右转) 三拜同学:岁月同窗,挚爱互帮,友谊长青。行礼——起
5.在班主任的感召下,交流体验感受。
6.填写简单的参观记录。
附: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源远流长,在长达 2500 多年的岁月里,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因此全体师生拜先师孔子,向先师孔子行鞠躬礼。学生再向老师行礼。
活动二:朱砂启智
研学形式:实地观察、摄影记录,师生互动
辅导老师:班主任、文庙内导游、实验小学小讲解员
研学地点:文庙
研学目标:
1. 掌握基本的外出安全知识,学习自我保护方法。
2.走进文庙,观看朱砂启智过程,并亲自参与。
3.朱砂启智传经典,感谢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恩情,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古代高雅的文明礼仪,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礼乐之风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
研学过程:
1.请班主任带领学生代表以三个纵队排好,并端正衣冠。
2.请班主任用铅笔的胶擦头沾上朱砂,给学生额头的正中间点上红痣,又称“开天眼”,寓意孩子们从此眼明心明,喜读书,读好书。点痣时要给学生以和蔼的笑容,并说上“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一定会更加聪明!”“你一定会更棒的!”等祝福的话语。
3.学生向老师行鞠躬礼,表示感谢。
4.在班主任的感召下,交流体验感受。
5.填写简单的参观记录。
附:在古代,学童入学读书前,都会有启蒙师长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称为“开天眼”。“痣”通“智”,意为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从此眼明心亮,读书发奋。一颗颗红“智”凝结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悠悠情结,饱含着老师和长辈的美好祝愿,勾画着孩子们的五色斑斓的梦想。
活动三:击鼓明志
研学形式:实地观察、摄影记录,师生互动
辅导老师:班主任、文庙内导游、实验小学小讲解员
研学地点:文庙
研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外出安全知识,学习自我保护方法。
2.走进文庙,观看击鼓明志过程,并亲自参与。
3.击鼓明志,感谢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恩情,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古代高雅的文明礼仪,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礼乐之风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
研学过程:
1. 介绍击鼓明志的意义,通过“击鼓明志”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越远大。
2.教师代表击鼓三声,以示击鼓明志礼正式开始,同学们快乐成长。
3.学生排队击鼓,先说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然后拿起鼓槌,奋力敲击。
4.在班主任的感召下,交流体验感受。
5.填写简单的参观记录。
附:古时,“开笔礼”是人生四大礼中极为隆重的典礼之一,开笔礼中“击鼓鸣志”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象征着“破蒙”,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要立志为学,立德修身。学校基于此,在文庙研学课程中都要由老师击鼓三下,象征着孩子们要“击鼓鸣志 立志立德”。
九、研学游课程评价反馈
(一)量化评价
评价指标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非常不满意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
研学课程规划 | 课程主题 | 明确新颖 |
|
|
|
|
|
课程内容 | 教学指标 |
|
|
|
|
| |
学科关联 |
|
|
|
|
| ||
德育关联 |
|
|
|
|
| ||
地方特色 |
|
|
|
|
| ||
行前先导课 | 安全课 |
|
|
|
|
| |
知识课 |
|
|
|
|
| ||
技能课 |
|
|
|
|
| ||
研学手册资料 | 指导手册 |
|
|
|
|
| |
课程教具 |
|
|
|
|
| ||
研学课程实施 | 课程执行情况 | 流程顺序 |
|
|
|
|
|
实践内容 |
|
|
|
|
| ||
趣味程度 |
|
|
|
|
| ||
师资配备情况 | 指导师 |
|
|
|
|
| |
后勤服务 |
|
|
|
|
| ||
专家讲师 |
|
|
|
|
| ||
出行交通安排 | 火车 |
|
|
|
|
| |
巴士 |
|
|
|
|
| ||
步行 |
|
|
|
|
| ||
研学过程反馈 | 意见反馈 |
|
|
|
|
| |
研学课程成果 | 研学课程目标 | 目标完成 |
|
|
|
|
|
手册完成情况 | 内容完成 |
|
|
|
|
| |
研学汇报计划 | 内化成果 |
|
|
|
|
| |
研学安全保障 | 安全执行方案 | 安全方案 |
|
|
|
|
|
保障措施 |
|
|
|
|
| ||
课程应急预案 | 安全教育 |
|
|
|
|
| |
应急预案 |
|
|
|
|
| ||
(二)质化评价
1.根据本次研学旅行特点,从行前备学、研学纪律、文明行为、徒步磨砺、诵读展示、研学手册、研学小报、研学摄影、研学征文、班会分享等10项内容对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进行评价。
2.研学成果评选项目:
(1)摄影展示:研学旅行中,学生随手拍的外景在研学之后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发进行投票,选出一、二、三等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2)手抄报制作分享:在摄影比赛结束之后,制作主题手抄报,结合本次研学旅行活动专题,对获奖作品进行为期一周的展示分享。
(3)征文比赛:研学归来,学生书写研学感受。学校举行征文评比,设一、二、三等奖。
(4)举行主题班会,学生分享研学心得
研学之后,进行课程延伸,在各班班主任的辅助下,由各班长组织,开展“我爱文庙”主题班会。一方面让学生将此次研学自己所搜集到的、摘录的成果展示出来,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展示的平台。分小组讨论,研学中最期待的研学方式或喜欢研学旅行的理由;每人提至少三条自己所知道的旅行注意事项,小组分享;班主任和研学旅行辅导员分组指导、点评。
课程评价表
评价项目 | 行前备学10分 | 研学纪律10分 | 文明行为10分 | 徒步磨砺10分 | 诵读展示10分 | 研学手册10分 | 研学小报 | 研学摄影10分 | 研学征文10分 | 班会分享10分 | 研学成果10分 | 评价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表彰优秀
评选出优秀研学成果、优秀班级、优秀小组、优秀个人;通过班会、学校显示屏、专题展览等形式进行展示。